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

甚麼是預防醫學?

今日想跟大家分享一篇非常值得閱讀的文章。亦能帶出為何養生如此重要!
 
 

甚麼是預防醫學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 傳統的醫療觀念裡, 病人多會在疾病發生後, 才會尋找醫生協助和治療。但病人生病後, 往往無法回復原本的健康狀態, 甚至留下後遺症, 造成生活上的不便。促進健康並非只在治療已出現的疾病, 更重要的是要在疾病出現前好預防的保健工作。

    預防醫學是西方醫學裡的分支, 主張在疾病未完全發生時,盡早找出可能危害身體健康的[惡因], 以保養身體或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方式, 來提高身體的整體機能, 延緩或避免疾病發生。有趣的是, 預防醫學的觀點, 不但與老生常談的[預防勝於治療]觀念一致, 更與中醫學說裡[未病先防, 既病防變, 病後防復]的思想不謀而合。


預防醫學裡的要點

 

 

     

1.      撤底排除身體毒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完善的個人健康管理,首重清除體内毒素。這些毒素包括食物中的有害物質·细胞新除代謝產生的廢物等。當癈物未能被排出而殘留在身體裡, 會毒害我們的細胞, 並增加免疫系統的負擔, 引發出各種疾病。


2.      強化免疫力

  真正維護健康的並不是醫生或藥物, 而是您自已。只要能夠有效提高免疫力, 就可促進健康, 而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是強化免疫力之本。當身體有了細胞所需的營養, 它就可以促進正常的新陳代謝, 並有效地排走身體毒素, 再配會良好的生活習慣, 就能保持身健康。當細胞達到最佳狀態, 生理機能就可完全發揮, 我們的免疫系統自然夠發揮本身的免疫力來預防疾病。

  即使是嚴重的疾病如癌症, 其發生也是一個潮變的過程, 必有先兆及原因。假若我們能找出毒害身體細胞的[惡因], 便能在疾病出現前做好預防; 在發病初期及早控制病情; 以及在治癒後防止復發。

 

免疫系統的重要性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是無可取代的。免疫系統給予人體防禦的能力, 令身體免受外來或體內產生的毒素侵害, 以及防止細胞再生時產生由基因突變所引起的腫瘤或癌症病變。因此, 免疫系統能否正常運作, 會影響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, 這與我們的健康有莫大關係。

 

  有些人經常患感冒, 康復不久又再發病, 其實這就是免疫系統負荷過重的徵兆。大家會否覺得, 壓力大的時候特別容易生病呢? 是自已倒霉嗎? 這當然與運程無關。當我們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時, 病毒, 細菌或其他毒素是無法興波作浪的。 但當我們承受過大壓力, 身體就沒有正常的新陳代謝去讓免疫系統發揮正常的功能。如果此時再遇上病毒, 病菌或其他毒素, 免疫系統自然就會不勝負荷, 造成感染, 從而導致疾病產生。

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

 

  免疫系統是身體對抗細菌, 病毒及毒素的防衛軍。它是由淋巴組織, 白血球和抗體組成的複雜綱絡。

 

  免疫系統主要負責防禦[抗原] (Antigen)。抗原包括入侵的細菌, 消化不完全的食物, 體內突變的細胞和毒素等。 當抗原進入身體, 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刺激, 繼而引發連串免疫反應, 最終將有害的抗原吞噬分解。這些反應, 都是由細胞激素(Cytokines)等各種介質(Mediators)所控制。而我們認知的發炎反應, 其實就是其中一種的免疫反應。

 

  免疫系統受到各種毒素的刺激, 便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反應, 繼而製造大量細胞激素。這些細胞激素會召集大量白血球到受損或受毒害的部位, 以對抗侵入物或任何產生突變的細胞, 並清理受損的組織。此時, 發炎部位就會出現局部的紅, , , 痛等現象。因此, 發炎就正正是身體受傷後所發出的警號。

 

  大量的細胞激素會透過循環系統, 引發全身性發炎, 最後導致各種症狀, 例如全身水腫, 鼻息肉腫脹, 鼻塞, 鼻竇炎, 中耳炎, 關節疼痛, 肌肉繃緊酸痛, 皮膚發炎出疹等。雖然這些症狀各不相同, 甚至常常被作成人人皆有的[都市病], 但要謹記它們都是由身體發炎所引致的。

 
發炎乃重病根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很多醫學研究指出, 長期發炎是引發重病的根源, 在很多退化性疾病的形成中, 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  以心臟病為例, 一般人都認為血液中的膽固醇量增加, 就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。但臨床醫學證明, 近五成心臟病患者, 其血中膽固醇值都處於正常水平。科學家發現, 假若血液中慢性發炎指標(白細胞介素-6, IL6)偏高, 心臟病發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四至五倍, 這顯示身體長期發炎就是心臟病的真正主要潛伏因素。

  另外, 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, 約有三成的癌症病例, 與長期發炎或慢性感染有關。長期發炎會不斷刺激免疫細胞, 促使它們釋放極具侵害性的自由基。大量的自由基對細胞具有很強的破壞力, 可引致細胞內的遺傳基因突變, 造成細胞異常增生, 最終導致癌症及腫瘤。這個過程就正好解釋, 為何大腸長期發炎可轉化成結腸癌, 以及慢性肝炎會引起肝癌。


  除了心臟病和癌症, 與長期發炎有關的疾病還包括 : 視力退化, 高血壓, 糖尿病, 關節病變, 神經退化, 老人痴呆症, 中風等。然而, 抗發炎藥物可紓緩發炎引致的不適, 但受損的細胞與組織是無法修復的。因此, 要改善自已的健康狀況, 應當從避免發炎問題開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